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三起三落,坚持节操。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就是党朋之争中的勇担道义之人,《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刚劲,见义勇为,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他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仕宦四十年,三落又三起,历尽坎坷,尝遍艰辛,立身处世以道义为己任,以是非为准则,勤于政事,忠直敢言,不避风险。欧阳修的坚持节操,敢作敢为对于澄清吏治起了积极意义上的推进作用,他的精神虽然不能使“小人有所畏而不为”,但却能使“君子有所恃而不恐”,正气垂青,振奋士风。
文坛领袖,诗文革新。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其代表作品有文章《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泷冈阡表》等;词作《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诗作《戏答元珍》、《题滁州醉翁亭》、《忆滁州幽谷》、《画眉鸟》等。
据史料记载,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谪滁州,千古名作《醉翁亭记》就是在这期间面世的,成为琅琊山文化底蕴的精髓,醉翁亭也由于这篇文章而名满天下。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
潜心修史,资于治道。史学方面,欧阳修史学成就较高,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强调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欧阳修的史学成就和他的出色的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生平“不惑传注”勇于疑古,“不没其实”善于求是,天人相分敢于祛惑,排击佛老切于“明道”,提倡道德志于为治,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表现了他的史学思想的战斗性和科学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欧阳修在近四十年从事史书编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历史编纂法,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提高。欧阳修史学著作义例严谨,体制上有因有创,运用史料充实,以《春秋》“谨严而简约”为修史的榜样,文笔洁净直追《史记》成一家之言。
千古伯乐,道德文章。“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这是千年来人们对欧阳修的评价。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肩扛道义党朋争,刚劲勇为规谏声。曲辩忠奸无怨悔,直教圣主秉贤明。”欧阳修道义终生。宋神宗御题联曰:“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万事师”,意思是,欧阳修历经三朝为相,功名事业成就显著,他的道德和文章,足以让万人学习。苏轼题联曰:“翰林文学第一家,天下欧阳元二氏”。话意思是,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天下文人基本都是欧阳修的门生。宋神宗赞扬了欧阳修的政治才能、文学才能、与道德。苏轼赞扬了欧阳修的文学才华、与慧眼识金。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勇于担当的精神。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明光市纪委监委 贡发明)
中共356884.com 明光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10002527号
地址:安徽省明光市政务中心大楼12楼 电话:0550-8022722 投稿邮箱:ahmgjw@163.com
皖公网安备 34118202000159号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访问统计: 位